围棋与心灵游戏

哲学与美学

他们会在游戏中发现生命的一个主要价值,这里所想到的,就是理智活动中的纯粹愉悦。当实用和一味谋生所需要的任务完成之后,过剩的精力被释放出来,心灵具有的健康的元气就开始活动起来。”——摘自《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》

朋友看书看到这一段,发短信问我:“围棋也应该是一种心灵游戏吧。”第一感,围棋带给我的游戏体验确实如此,但细细一看却不好回答。我对朋友说:“这个问题得让我好好想一想。”和几位棋友大致微信上讨论了一下,其中包括北大哲学系的朋友,大家大致有一个共识,围棋有心灵游戏的特性,但是围棋很难定义为某一类游戏。那么,围棋具有心灵游戏的哪些特性呢?

学棋之处,确实围棋的魅力在于不确定性,过程的波澜起伏,我们常常因为计算力的缺陷被人“偷吃”,同时围棋在初级阶段有很多常识性的东西比如“打二还一”、“不入气”、“金鸡独立”、“大头鬼”等等,如果不知道这些常识,在对局中不知不觉就被对手消灭掉了。被吃,往往是初学者最初的体验,意外但好奇,这种好奇心促使我们继续探索围棋世界。

初中级关卡往往并不难逾越,需要的是时间的堆积和坚持。不断了解常识性的手法,通过练习提高自身计算力,然后积累下来变成经验主义的东西,那么它就叫棋感。但练习进行到一定阶段,就必须学习新的概念,以免练习和对局衍生出错误的经验,走到弯路。然后重新学习新的常识,练习加对局,引入新的概念,再练习加对局。周而复始,棋力得到提升。

这时,棋盘上常见的变化已经在控制范围之中了,但是面对高手,棋子还是会不断的死去,那是因为需要提高棋子的效率,提升棋形的感觉。需要引入基本的棋理。这时,往往需要记忆一些边角的“共识性手法”,那就是定式,定式有一定的观赏性也会很大程度上提升棋艺,但是围棋学习要开始避免第二个弯路:大量记忆定式而不考虑配合。这就是一种忽视了围棋不确定性的对局思路,同时也说明功利心在围棋学习中的不可取之处。围棋和国际象棋甚至大多数棋类不同,棋子放在棋盘上是无法挪动的,每颗棋子的价值随着周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,没有一成不变的下法,任何参考性意见都仅供参考,最后还需要你通过实践(大量的对局和解题淬炼棋感)把定式变成自己的东西,最后,懂定式却又不走定式,真正的高手如同他们的前辈会不断研发出自己的定式,而今天有4000多个人类高手发掘出的定式(主要指边角常识性的下法)。在越过了初中级的屏障后,已经可以很好地体验围棋的快感,也能通过棋谱解说体会到局中博弈和运筹的微妙之处。

经过了这两个阶段,又经历了大赛的磨砺,甚至很长的一段(大概为期3,5年)的迷茫状态,一个棋手经常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:“我怎么下都不对。”、“我也不知道这么下对不对。”、“我究竟是什么水平,我自己都说不上来。”、“为什么输了这么多棋。”、“有没有老师告诉我下一步下在哪。”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停留在感官的快感上不愿意踏入这样的阶段。而有的人,在这样的迷茫,失败和痛苦中体会着游戏的不确定性,如果有有经验的老师点拨,或是学棋的机缘,这个阶段会很快结束。

当围棋水平登堂入室后,就会发现围棋其实是一种最理性的游戏,尽管我们可以把棋子放在361个交叉点里的任何一个,但想要拥有最佳的游戏体验(对胜利的追求和对手的竞技),就必须重视一手棋的价值,随时用形势判断评估局面确定下一步棋下在最“大”的位置。

那么一手棋的价值有多大呢,现在需要介绍围棋中最重要的棋理。现行规则是黑先行,贴7目半,那么我们假设第一手黑棋PASS,白棋先行,那么相当于逆收7.5+7.5=15目,逆收*2=双方后手,那么一手棋价值大致为30目。对于一个基本功扎实,计算能力强,经验丰富的棋手来说中后盘判断大小并非难事,甚至凭借棋感也能估算七七八八。围棋看似千变万化,往往获胜的关键却在60,70手中关键的几步棋,那么前面的手数如何打下作战的基架呢。棋子越少,越难下,序盘难判断多了,这个时候一手棋的价值往往需要随着进程兑现出来,看高手对局,尤其是在包干制下,序盘双方会花掉大把时间,而后面的中后盘纵然看上去杀的难解难分,双方却出手如电,这绝非玩火,一方面基本功已经非常精进,另一方面序盘之重要,理性感性需要权衡,局面需要平衡。序盘里经验主义,主观性的东西便开始和客观对接。千古无同局,正因为序盘的变化才让一盘棋千回百转。而围棋理论的进步大约等同于布局理论的进步,大小,轻重,缓急既然都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,比如序盘点三三等。最惊喜的是,高水平序盘会出现棋手个性化的下法和审美上的愉悦,而对局中,一方心理上被“麻”了一下,对局进程超出了自己的控制范围,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出现大片棋子的死亡;死破惊天的转换;以及气概宏大的大“气合”,围棋史上许多名局便是这样诞生的。那么,就需要从棋道的方面来阐述围棋心灵游戏层面的一些特征了。

更多相关文章

大开脑洞:完美的棋盘是什么样的?

文字与围棋:丈和三妙手的故事

盘点那些年影视剧中的围棋,细节见真章

滚动至顶部